2013年7月22日至28日,“全国高校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承担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40余位大学计算机课程群的专家、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会上,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成果之一,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战德臣教授等编写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一书同时发布。战德臣教授及参与本书编写的工信部所属七所高校的专家就《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一书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教学培训,为“大学计算机”和“计算思维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思路,与会教师受益匪浅。
同时,本次论坛研讨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学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相关精神,学习了《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征求意见稿)》和《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

会议合影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最新成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七所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联合编写
 
 
 
 
 
内容简介
 
       全书以计算之树为知识体系框架,以计算学科体现出的解决社会/自然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计算思维为主线,组织相关的内容;以问题引导、深入浅出、案例分析、多视角讨论、图示化手段等,引导学生对计算思维从一个较浅的理解层次逐步过渡到较深入的理解层次。
 
       全书共分6章。
       第1章引论,从发展史角度探讨了计算、计算科学与计算机科学;
       第2章计算系统的基本思维,以一种递进的思维化的方式介绍了计算系统;
       第3章问题求解框架,介绍了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求解的算法手段和系统手段;
       第4章算法与复杂性,以问题为中心介绍了典型算法的基本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5章数据抽象、设计与挖掘,介绍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基本研究方法;
       第6章计算机网络、信息网络和网络化社会,介绍了网络化环境下的思维方式与基本研究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清晰,层层递进,可读性强,既从计算学科入门性知识讲起,又达到一定的深度,适合作为本科生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导论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计算科学导论等课程教材。
 
 
 
 
编写特色
 
· 以计算之树为框架,建立起全新的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
· 强调“知识/术语”随着“思维”的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能力随着思维的理解而提高。
· 克服了传统教材中单纯知识性的编写方法以及单纯以概念讲概念和以概念讲原理的编写方法。
· 强调从问题和案例分析着手,强化如何进行抽象,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或者一个形式化问题,提高问题表述及问题求解的严谨性。
· 强调通过图示化的规模较小的问题求解示例来展现复杂的思维,使读者一目了然。
· 追求从社会/自然等人们身边的问题求解讲解到计算科学家是如何进行问题求解的,突出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训练。
· 强调“问题”及问题的讨论,通过逐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较浅的理解层次逐步过渡到较深入的理解层次;通过不同视角和递阶的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怎么理解和如何确定前行的方向,进而建立起较科学的研究习惯。
 
 
几种基础性思维
 
“0和1”的思维:语义符号化,符号计算化,计算自动化,分层构造化,构造集成化
 
“程序”的思维:实现一个系统仅需实现这些基本动作以及实现一个控制基本动作组合与执行次序的机构。对基本动作的控制就是指令,指令的各种组合及其次序就是程序。
 
“递归”的思维:递归是计算技术的典型特征,是可以用有限的步骤描述实现近于无限功能的方法,是实现问题求解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思维。
 
“算法”:被誉为计算系统之灵魂,是一个有穷规则之集合,用规则规定了解决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或者规定了任务执行或问题求解的一系列步骤。
 
“系统”:计算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的统一体,对社会/自然问题,提供了泛在的、透明的、优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构成且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上一篇:特别策划——聚焦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育

下一篇: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召开